光启艺术人文论坛启动 万木春做客首期专题讲座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11-27浏览次数:981


11月25日,应美术学院邀请,中国美术学院学报《新美术》主编万木春老师来到2024年新澳彩全年资料光启学术中心,作为首期“光启艺术人文论坛”的主讲嘉宾,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也谈观看之道——再现之为艺术”的专题讲座。


副校长陈恒与特邀嘉宾范景中教授分别在讲座前作了简短的致辞。陈恒对美术史学科的重要性、学术论坛的意义以及本次讲座师生们的热情参与进行了肯定,指出艺术学科在当代的“文艺复兴”,即古典文化的复兴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并对范景中老师、周小英老师与万木春老师的学养,表示了衷心的敬佩与感谢。范景中老师在发言中表达了对上师大的赞许,认为建设古典学与美术史学科需要博大的视野与气度,能够坚持,在当今学界难能可贵,并定会有收获。



万老师的讲座始于对讲题的解释,他提到,“观看”是当代艺术家普遍关注的词语,而“再现”似乎是艺术史里略显传统的术语,类似的术语在当代艺术、文艺批评和哲学批评等领域被反复使用,人们对其不假思索的使用其实冒着翻译史中失去上下文的风险,本讲座的讨论对象也因此将横跨了多个领域。

接着,万老师展开了他的第一个话题:“摄影与绘画”。他指出,人们认为摄影似乎是绘画命运的改革者,但实际上画家对影像设备辅助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这在大卫·霍克尼的著作中有过描述与实验,简而言之,写实绘画和摄影的关系并不是对抗的关系。

第二个话题从文艺复兴阿尔贝蒂的“绘画-窗口”比喻理论开始,以霍克尼、梵高等艺术家的作品来分析艺术家对视点和绘画的焦虑,并结合美术学院的人体素描习作中整体与局部的视点控制问题进行了讨论。

第三个话题是“所知、所见、所画”,源于贡布里希的经典著作《艺术与错觉》,万老师着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展开对再现问题的讨论,指出观看在作为绘画基础的同时,绘画也在塑造观看的方式。由此引出,“再现”并不是原原本本再现自然,本质其实也是“表现性”的,绘画能成为独立艺术就是基于其独立的艺术语言。

最后一个话题是“绘画语言独立为欣赏对象”,万老师将整个讨论引入了更深的理论层面,他援引李格尔《风格问题》中的论述,联系“视网膜印象”误解,再次强调吉布森已做出的证明:人天然知觉到的就是三维空间。接着,他又将文字语言与绘画语言的功能进行比较。结合前述,他对柏拉图的论断“艺术实际是诉诸心灵的低级部分,因心甘情愿受欺骗而成立”,做出了回应。此外,他认为核心的问题古来皆有讨论,我们应尽量去学习古典及经典学术,远离当下时代中“流行”或“时尚”的思想可能给我们的偏见。


万老师以其翩翩风度与连珠妙语,让灵感与思考在会场共鸣。同学们积极提问,万老师和范老师都耐心地给予解答。最后,在范景中老师的总结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摄影:美术学院)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