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下午,由我校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与影视传媒学院共同举办的光启讲堂第九十五讲《政治话语、历史真实与现代化——从几个关键词看戏曲批评70年》在文馨楼408顺利开展。此次讲座特邀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所研究员、《戏曲艺术》编辑部主任赵建新为影视传媒学院师生开讲。讲座由朱恒夫教授主持,影视传媒学院院长赵炳翔教授、部分专业教师以及相关专业博士生、硕士生一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赵建新就“政治话语”、“历史真实”、“现代化”三个维度,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戏曲批评进行了回顾,并作出了相应的分析和评价。赵建新认为,戏剧艺术直接性、现场性、即时性往往会使其承担更多的社会宣传、政治教化功能。中国古典戏曲历来就有“高台教化”传统,1949年之后这种历史文化传统更是以极端的形式把戏曲推到了历次政治运动的风口浪尖,甚至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娱乐属性。而至20世纪八十年代,基于戏曲艺术本体的批评模式则已渐成人们的共识。
百年来戏曲批评界对历史剧的争论有很多次,其焦点往往都围绕着“历史真实”这个概念展开。历史剧跟一般现实题材剧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非要说有区别,就在于现实题材的剧目取材于现实,而历史剧取材于历史生活。“历史真实”的争论貌似是在史剧本体上要与“艺术真实”做进一步厘清和界定,但实际上评价一部史剧和评价一部现实题材剧,在标准上没有区别。
从20世纪至今,中国戏曲的一个重大变化便是由于现代性的追求导致的现代化转型。戏曲批评始终关注这一历史进程,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现代化”和“现代性”更成为戏曲批评的主流话语。如今当我们作出回首时,理应自信地承认,戏曲现代化的探索已颇具成果。
讲座最后,赵建新与在场师生做了热情的互动,认真地回答了大家的提问,为本场学术讲座呈现了精彩的尾声。
赵建新简介:中央戏剧学院博士,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所研究员,《戏曲艺术》编审、编辑部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戏剧戏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艺术基金戏曲类评估专家。出版有《中国现代非主流戏剧研究》《戏剧本体与现代审美》《中国戏曲文物图谱》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曾获中国文联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奖、田汉戏剧奖(理论评论)一等奖、中央戏剧学院国际戏剧奖(理论奖)等奖项。
(供稿、摄影:影视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