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版面头条) 上观新闻:“上海时段”正式开始:我们的世赛,我们的时代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4-09-17浏览次数:35

来源:解放日报(版面头条) 上观新闻 04版 要闻 2024年9月17日

标题:“上海时段”正式开始:我们的世赛,我们的时代

记者:周程祎



从罗讷河、索恩河的交汇之地,到黄浦江、苏州河畔,当地时间9月15日晚,技能的火种再一次被传递,世界技能大赛正式进入“中国时间”“上海时段”。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但相比今年同在法国举办的巴黎奥运会,里昂世界技能大赛在互联网上的关注度不算高。从车身修理、砌筑、管道与制暖,到网站设计、时装技术、烘培,技能就像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无处不在,却令人习焉不察。

不过,来到大赛现场,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景象。

里昂欧洲展览中心人头攒动

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人多”。每个比赛项目都不缺驻足围观的人,花艺、烹饪等观赏性较强的项目附近更是摩肩接踵。尤其是最后一个比赛日,当一场场比赛停止计时,观众总会爆发经久不息的掌声与欢呼声。这是献给全世界能工巧匠的敬意,也是对技能本身的认同。

英文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通常被巧妙地译作“有志者事竟成”。在里昂世赛,这句话变成了“Where there is a skill, there is a way”——“有技者事竟成”。这无疑是一句恰如其分的口号。

来自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教师谢辉铉、卢俊威,代表国家首次参加工业4.0项目,便以全场最高分荣膺阿尔伯特·维达奖。他们说,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聪明,只是花的时间比别人多,对计算机特别有兴趣。

车身修理项目选手朱俊峰,从贵州遵义来到2024年新澳彩全年资料附属杨浦现代职业学校学习汽车专业,由此踏上技能之路。锯割、焊接、打磨、胶粘……日复一日的训练终有回报,他摘得本届世赛车身修理项目金牌。

朱俊峰获车身修理项目金牌(张驰 摄)

入学中职第一年,物流与货运代理项目选手周雨欣了解到世赛,从此便渴望站上这个面向全世界技能人才的舞台。苦练六载,她终于圆梦里昂。

许多往届选手也出现在赛场上,只是身份变成了教练、裁判或者专家,为培养新一代技能人才奔走,这是一条出路;拥有一技之长,便是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有机会成为“大厂”储备人才,这也是一条路;技能人才出国留学,甚至比其他人才更受海外高校青睐,能拿到全额奖学金……

这些技能改变命运的故事,在技能大赛的舞台上一遍遍上演着。技能的魅力正在于此:通过勤奋、钻研、大量的练习,每个普通人都均等地获得成才的机会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没有什么比这更激荡人心了。

今年世赛赛场上,不少新设备亮相,用于车身修理的“凹陷修复站”就是其中之一。专家说,这代表了汽修行业最前沿技术,目前整个亚洲只有泰国拥有一台,“也是刚刚到货”。

作为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职业技能赛事,世赛比拼的不是“屠龙之术”,而是紧密贴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高度实用性的能力。

举个例子,世赛项目会随社会发展动态调整,有些项目仅出现一次就告别,也有一些竞赛项目自首届大赛起一直存续至今,如管道技术、砌筑等。今年世赛也新增了数字建造、光电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机器人系统集成等6个项目。

世赛不仅是竞技场,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赛场上的变化往往折射产业趋势,引领行业发展。这次物流与货运代理项目就多了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块,呼应绿色物流、环保物流的大方向。工业4.0项目则应“第四次工业革命”而生,强调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促进产业变革。

谢辉铉、卢俊威在工业4.0项目比赛中(周程祎 摄)

有了新趋势、新技术,还要有人去实现。在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闽洲看来,上海正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业发展,需要更多有能力解决先进技术“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从这个角度而言,通过大赛加快培养技能人才,向下夯实技术基础,向上培育拔尖工匠,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人才支撑,有助于提升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也是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发源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上海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制造出品质优良的轻工产品,“上海工匠”享誉全国。

这些年,从上海选手参加的世赛项目上,也可以看出城市发展的印记。比如传统优势项目车身修理,体现了上海汽车工业的深厚底蕴;花艺项目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反映出上海对养老护理人才的高度重视;网站技术项目则是上海近年来加快科创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数字产业的缩影。

网站技术项目选手庞泽锐(周程祎 摄)

今天,上海从里昂接过会旗,让人不禁回想起5年前在喀山发生的熟悉一幕。当时上海作为第46届世赛举办城市,同样参加了会旗交接仪式。遗憾的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原定于2022年在沪举办的世赛取消,改为在多国分散举办特别赛。

但是,历史会铭记一座城市为办赛付出的所有努力。第46届世赛筹备工作启动以来,上海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不断取得突破,技能劳动者结构持续优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初具规模。去年,位于杨浦滨江的世界技能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为世界技能发展历程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透过那场未竟的世赛,我们找到继续办赛的理由,坚定办好世赛的决心。

说到底,上海举办世赛,从来不是“为办而办”。世赛带来的种种溢出效应,才是留给这座城市最宝贵的遗产。

世界技能大赛设立最高级别奖项阿尔伯特·维达奖,是为了纪念一个人。

20世纪40年代末,西班牙内战刚落幕,战争使国家满目疮痍,而技术工人的短缺又让整个社会的复兴与重建举步维艰。作为西班牙当时最大的技能培训中心负责人,阿尔伯特·维达受命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吸引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

在他的带领下,西班牙于1947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1950年,第一届世界技能大赛在马德里举行。随着大赛帷幕拉开,越来越多人相信,良好的技能训练可以为年轻人带来光明的未来。

如今,我们回望阿尔伯特·维达的经历,会发现他希望解决的不仅仅是青年就业问题,更试图借此回答一个时代的困惑。这个理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在里昂世赛论坛上,不少专业人士呼吁把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TVET)提升到全球议程的重要位置,因为“技能是解决当代最紧迫问题的答案”。

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全球经济下行、各国制造业不振、青年失业率上升,怎样扭转局面?AI会取代人类吗?无意义的“内卷”何时才能停止?这些问题考验着每个个体,也拷问着整个社会。

而技能,正是确定性的来源之一。

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显示,当前高技能工作岗位数量与受教育青年数量不匹配,这一情况在中等收入国家尤为严重。报告同时警告,15—24岁未就业、未接受教育、未接受培训的“尼特族”青年数量令人担忧。

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将为许多矛盾提供出口。

世界技能博物馆内的历届比赛会徽(蒋迪雯 摄)

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今年世赛,我国位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首位,五星红旗一次次飘扬在闭幕式现场,“迈向制造强国”在此刻具象化。

两年后,上海将为世界奉献一届富有新意、影响广泛的世界技能大赛。这是我们的世赛,也是对我们所处时代的庄重承诺。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index.html?date=2024-09-17&page=04


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796968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