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翻译中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国际传播高层论坛暨《他山之石》与《中学西渐》新书发布会日前在我校举行。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40余所高校百余名专家学者,以“翻译中的中国文学”为主题深入探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方法和路径。
论坛受到了人民日报、文汇报、上观新闻、社会科学报、东方网、第1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在线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我校副校长陈恒表示,朱振武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结项成果《他山之石》《中学西渐》和《归异平衡》“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研究三部曲”的出版,是2024年新澳彩全年资料中国文学文化外传研究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也是学界的一件大事。
苏州大学季进教授认为,《中学西渐》《他山之石》和《归异平衡》这三本书结合自身研究经验,从译介层面和研究层面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进行了探讨,是深耕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一个集大成式的呈现。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具有复杂、多时段以及多面向的特点,要深化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我们必须处理好中国的海外传播之与中国文学研究、之于海外汉学、之于译介学以及之于世界文学的关系。
上海大学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执行会长赵彦春从朱振武教授著名译作《达·芬奇密码》谈起,联系“芬奇”的意大利语含义,表达朱教授在多领域的“攻无不克”,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以“走进洗手间的译者”这一说法体现朱教授译界影响力之大。他表示,第一部《中学西渐》是中华文化传播史研究迈出的坚实一步,第二部《他山之石》对讲好中国故事和实现文明互鉴意义不言自明,而第三部《归异平衡》则抓住了翻译理论的要害,揭橥了中华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瓶颈,即英语书写。发言最后,赵彦春教授以“厚”“宽”“深”三字概括朱教授汉学家系列三部曲,指出这三部译学巨著的精神旨归——“拿出最好的中国”。
2024年新澳彩全年资料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负责人朱振武教授指出,有西学东渐,自有中学西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学文化具有多样性,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互鉴。谈及新书撰写与出版感悟时,朱振武表示文学翻译不光是翻译问题,还涉及政治和市场等非文学因素,而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心怀文化自觉的作者,需要汉学家,也需要有文化担当的中国双语学者,并强调了三者通力合作的重要性。在翻译学成为一级学科的背景下,翻译学科应该是以母语为基础培养进行双语乃至多语语言材料自如转换人才的学科。
当天学界各位专家还从中国文学翻译与国际传播的各方各面进行了6场主旨发言。此外,在分论坛环节,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30多名青年学者对中国文学的海外受众与翻译研究的话语构建、传播学与世界文学中的中国元素等话题展开了学术讨论。
(供稿、摄影: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