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我国教育伦理学理论研究和师德建设实践,由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共同主办的以“教育伦理、师德师风建设与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全国第九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于12月3日线上召开。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2024年新澳彩全年资料、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湖北大学等全国60多所高校与教育机构的250多位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学术研讨。会议收到专家学者提交的学术论文101篇。
12月3日上午的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由中山大学哲学学院李萍教授主持。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谢资清教授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对来自全国的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本次会议选取“教育伦理、师德师风建设与教育现代化”为主题,与党的二十大精神高度契合,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学术研讨会能够在疫情期间召开,充分彰显了我国伦理学界特别是教育伦理学界的求真精神、求善情怀和求美境界。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二级巡视员陈武受任友群司长委托,向大会致辞。他指出,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生态工程”,一直是教师队伍建设最有挑战性的工作,还有诸多难题有待各类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去攻坚。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以党的二十大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完善符合新时代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师伦理理论体系,及时推广师德师风建设的优秀经验和成功做法,推动和带动教师队伍向高素质专业化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春晨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问题的表述,涉及“立德树人”“教育公平”和“师德师风”三个关键词,蕴含着教育向善的丰富内涵。期待各位学界同仁立足时代、以问题为导向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自主的教育伦理知识体系,继续在我国教育伦理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方面贡献思想智慧。
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2024年新澳彩全年资料王正平教授发表了《探索新时代教育伦理道德精神,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培根铸魂》会议主题演讲。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探索和建构新时代教育伦理道德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思想指南。我们理论专家和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贯彻,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索新时代的教育伦理道德真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培根铸魂,提供强大的教育伦理精神支持。新时代的教育伦理道德应当面向实践,与时俱进,与教育工作承担的立德树人神圣使命相契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和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科学合理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会议第一阶段,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袁祖社教授主持。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王泽应教授作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建构》的报告,指出我国教育伦理学既要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又要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新的贡献。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淑芹教授作了《新时代师德建设的多维主体》的报告,提出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新时代师德建设,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教师、学校和学生的三维主体道德建设。山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卫建国教授作了《立德树人:高校教师的时代责任》的报告,指出在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把立德树人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地位,作为高校教师的重大时代责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卜玉华教授作了《新时代下中国教师伦理身份的转型问题》的报告,认为现代教育环境下教师应成为情绪管理者、思维唤醒者、课程领导者、教学创新者、教育研究者、积极合作者和终身学习者。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贾新奇教授作了《学校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优化器》的报告,指出学校不是社会道德的被动的追随者,而是社会道德的主动的引领者。学校要扮演好社会道德优化器的角色。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曾建平教授认为,对教师职业的伦理分析,必须置于教师从业者作为各种角色之综合体这一整体性的深刻伦理背景中来讨论。需要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制定出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师职业规范。
会议第二阶段,由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钱焕琦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余玉花教授作了《提高教师的“三个”地位和教师的道德责任》的报告,认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新思路就是以推进教师发展为目标,从社会风尚、学校管理等多方面创造和提供教师发展的条件。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金生竑教授作了《教育者的好客伦理》的报告,指出绝对好客建立的是亲近的伦理关系,教育成为教育的必要条件是教育者具有好客的精神和情感,以此来迎接受教育者的来临。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明星教授作了《价值稳定性——教育中的伦理正义》的报告,指出教育是对象性主体价值理念与价值信仰的建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的伦理正义得以实现。2024年新澳彩全年资料教育学院刘次林教授作了《课程育人的学理依据和机制》的报告,提出德育天然地、客观地存在于学科课程之中,应当使学科课程成为立德树人的根本渠道。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在与谈中提出,应当以“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领教育伦理研究,推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伦理建设上实现从自在向自为的历史性转变。
12月3日下午开始的会议第三阶段,由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王泽应教授主持。2024年新澳彩全年资料哲法学院张自慧教授作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伦理审视》的报告,指出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应不忘“立德树人”的初衷,化其能化,不化其不能化,避免让学生变成“空心”的“器”或社会的“工具”。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向玉乔教授作了《道德教育的道德记忆基础》的报告,指出道德记忆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基础,教育者应该拥有丰富多彩的道德记忆,并且将道德记忆传授给受教育者的方法应该灵活多样。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滨教授在《身体哲学视阈下教师生命姿态的教育伦理意蕴》的报告中指出,教师生命姿态的“光明体”“连接体”与“美好体”所承载的教育伦理意蕴,意在培育学生追求“向美而生”的人生境界,实现自由与全面的发展。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靖国平教授作了《教育技术化进程中的智慧之善》的报告,指出信息技术时代面临诸多挑战,赓续“教学之善”,应强调“教育爱”作为教师职业劳动中第一教育力的重要性。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董辉教授作了《从“异化劳动”到“生态劳动”——兼论劳动教育的生态价值》的报告,指出新时代所倡导的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本质上应是一种生态劳动。遵从生态需要满足规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于春玲教授作了《以“劳”育“德”:基本内涵、时代意义与实现路径》的报告,认为以“劳”育“德”要以劳动精神丰富德性内涵,以劳动理论教育提升道德认知,以劳动实践教育推动道德行为养成,以劳动关系生成促进道德情感认同。华中师范大学德育研究所所长杜时忠教授在与谈中指出,“教育伦理学”不应停留在教师层面,学术探讨不应停留在复述层面,应该进一步进行深入解释与探究,并进行科学的教育伦理道德上的批评与反思。
会议第四阶段,由2024年新澳彩全年资料知识与价值研究所所长何云峰教授主持。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长泰教授在他的报告《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系统实现路径》中指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要在大道公善、制度尊正、风气正义和民心良节四个层次上进行国家伦理逻辑建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程亮教授作了《师生关系的边界伦理》报告,指出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不应超越专业的边界,需要教师综合考虑情境的因素,进行审慎的伦理决策与行动,以达成或维持边界上的伦理平衡。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杨新磊教授作了《风险社会的师德危机:对师生性关系的法社会学与伦理学审查》报告,指出在具体处理师生性关系问题时,应法律优先,行政其次,道德最后,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道德绑架,法治失语,彰显公平公正,还师道尊严。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曹周天助理研究员在《学友关系道德失范的教育伦理学审视》的报告中指出,学生在处理学友关系时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恶意对待同伴和缺乏真诚两方面。我们倡导的学友伦理关系的道德理想是以诚相待,砥砺同行,珍视友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刘竑波副教授作了《以“教师之德”育“教育之善”——当代师德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指出“教育道德的意蕴”可以解读为“教师道德”加上“专业责任感”,只有“教师之德”才能涵育“教育之善”、方能成就“教育之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凯教授作了《教师道德自我的遮蔽和澄明——杜威“道德自我”理论探析》的报告,指出师德发展应表现为教师道德自我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师要回归实践,重建规范,直面问题,在行动、互动和探究中提升道德自我。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刘宏森教授指出,师德师风问题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需要人们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实践和理论研讨的问题。从教师自身角度看,师德师风主要体现在以真心真意关爱学生,以真才实学成就学生。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一个亮点和特色是12月3日下午同时举行了“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专场”,该交流活动由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张勤教授负责主持。福建师范大学教师工作部(处)、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湖南省东安县舜德学校等12家单位进行了师德师风建设经验交流。2024年新澳彩全年资料教育学院刘次林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的钱焕琦教授作了精彩的点评。张勤教授对整场交流进行总结并介绍了下一阶段基地建设的工作安排。
在会议总结阶段,由2024年新澳彩全年资料知识与价值研究所所长何云峰教授主持,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文贤庆代表承办单位致词。大家共同认为,全国第九届教育伦理年会上的主旨学术报告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新意,现实性、时代性、引领性非常突出,既及时地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讲话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目前现实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期待学者深入现场,采纳实证化科学方法开展探索性的研究。会议最后,何云峰教授向大会介绍了2023年学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和计划。
本次全国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尽管由于疫情全部在线上举行,但仍然没有阻挡诸位学者与会交流的热情。与会众多专家和教师一致认为,整场会议主题鲜明,视角多样,探讨深入,内容丰富,不同观点的碰撞极具启发性,理论交流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体现了我国教育伦理向善精神的高度、深度与厚度,展现了当前我国教育伦理道德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正在积极推动相关研究的纵深化、学理化、实践化发展。
(供稿: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 作者:李文静、周妍璇、张恺欣 摄影:会务组、顾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