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为基础以创新求发展 高水平大学应永远站在时代前列--厦门大学朱崇实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文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12-11浏览次数:1632


    陈至立同志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强调指出:我们要矢志不渝地坚持教书育人、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学科发展和创新的方向,鼓励自由探索,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深入领会陈至立同志的讲话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优良的办学传统,以创新求发展,努力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使学校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和应尽职责。

    “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树立“创新乃强校之本”的理念,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高校的强校之本,因为只有知识创新,高校才能立于知识高峰,引领时代潮流。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知识创新能力最强的大学。据有关统计,70%影响人类的重大科研成果和绝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均来自世界一流大学。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创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精英人才,是我国高水平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知名大学的必经之路。

    厦门大学自1921年创办起就把探索高深知识作为一条重要办学原则。建校伊始,《厦门大学校旨》开宗明义指出:“本大学之主要目的,在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以研究现象之底蕴与功用,同时阐发中国固有之美质,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最新最完善之文化。”1924年,《厦门大学组织大纲》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的三大任务是“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厦大仅仅在创办两年以后的1923年7月,生物系教授莱德(S•F•Light)对厦门文昌鱼研究的成果就发表在当年美国《科学》杂志第58期上。这一成果揭示了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转化的一个奥秘,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进入21世纪之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互相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明显特点,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因此,必须提高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认识,提高对创新这一“本”和“源”的认识,增强创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其次,高水平大学应坚持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把基础研究作为自主创新的源头,努力提高原始性创新与知识创新能力;第三,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把个人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导向研究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性转化。

    “正当之用,千金慷慨”,不遗余力地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汇聚学科队伍

    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成为一流大学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了一流的师资队伍就等于有了一流的学术成就。综观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它们都荟萃了一批各个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从事着人类最尖端的科研工作,其中一些人所做的工作已成为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85年来,厦门大学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学校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早在私立大学时期,校主陈嘉庚先生就努力延聘一流的教师。他认为,“无为之费,一文宜吝;正当之用,千金慷慨。”创校之初,学校就规定教授月薪最高可达洋银400圆,讲师可达200圆,助教可达150圆,均比一般学校高。经学校重金礼聘,私立时期的厦大,著名教授云集。改革开放以来,厦大狠抓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仅“十五”期间就聘请了917名教师。

    历史实践说明,发展孕育人才,人才支撑发展。为把学校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是要大力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努力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重点支持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带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要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大力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才来校工作或以多种形式为学校服务。要充分利用海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大规模培训中青年骨干教师,特别是要加大出国留学工作力度,选派更多的优秀研究生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一流学科专业、师从一流导师学习深造,使他们掌握国际学术前沿动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加快提升优秀人才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始终站在时代潮头,以不断创新求得持续发展

    在85年的发展历程中,厦门大学始终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致力于建设“南方之强”,“为吾国放一异彩”。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创新自身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引领的能力和水平:

    ——精心组织科研活动,努力开展一流的科学研究

    大学,乃研究高深学问之场所。科学研究是判定一所大学能否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维度。自1810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开始,学术成就一直被人们奉为评价一流大学的核心指标。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够为国家甚至世界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繁荣作出卓越的贡献。就高水平大学而言,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领域的尖端问题和国家的重大需求,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二、科研项目的选择要充分论证,实现科研项目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切忌无的放矢;三、避免单兵作战,应以科研创新团队为基础开展研究,实现取得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和培养高水平学术人才的双重目的;四、创新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着力解决过去的经验和过去的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

    ——加强学科建设,整合优质资源,构建学术高地

    大学以学科品牌闻名,以学科优势聚集和培养人才,以学科特色赢得竞争力。大学的层次、质量和水平,归根到底取决于学科的层次、质量和水平。要按照巩固、调整、发展的原则,加强传统学科,扶持新兴学科,培育交叉学科。重点建设一批能够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探索客观规律和理论发展的基础学科,一批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对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有重大影响的应用学科,一批与学科发展趋势相适应,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新兴、交叉学科,逐步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共同发展的学科体系。

    ——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制度环境

    建设高水平大学,不仅要有争创一流的观念和思路,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套与这些观念和思路相适应的大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要从改革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入手,打破原有学科组织结构和科研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科研体制,形成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二是要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实行科研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建立与研究工作紧密挂钩的研究生资助制度,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三是加大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深入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积极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强化海内外同行专家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四是在科研评价中,必须全面而客观地认识、承认并接受国际同行的学术标准,遵守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交往中提升竞争力。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努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能成为一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积淀。而创新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是一种发展文化。因此,建设高水平大学,就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创新精神,把提高科学素质、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科学道德作为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继承和发扬革故鼎新、敢为人先的精神,提倡理性怀疑和批判,努力营造追求真理、献身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要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倡导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坚决克服和摒弃学术浮躁。要积极探索完善学术自律与学术监督相结合、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努力在校园内营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作者为厦门大学校长)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7日)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