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年,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当前重大历史任务。从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之一,再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把“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又到《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把“加强农村文化引领”作为乡村治理的主要任务,以及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为下一阶段乡村文化振兴擘画基本制度框架。文化振兴始终是乡村振兴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因此,探寻并破解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
一、振兴乡村文化面临的三大问题
“服务对象狭窄化”体现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或仅把城市居民作为服务对象,将乡土文化商品化,置村民于文化贩卖者之角色;或仅面对农村居民,提供“标准化”文化产品,将城市居民视为乡村文化振兴的“过客”。从而导致乡村文化产业因缺乏村民的文化参与,而无法厚植于乡土文化;也致使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因没能考虑城市居民精神需求,而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城乡居民因此被分割在两个不同的文化资源范畴而无法实现精神文化上的交流,乡村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因此成为孤立的两个部分而难形成深度互促的持续繁荣模式。
“建设主体被动化”反映在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村民并未意识到和发挥出自身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和作用。一方面,村民没有认识到“乡村文化”是自身在乡村生产生活实践,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方式、文化成果的总和,往往认为乡村振兴是通过政府主导的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的完善得以实现的,自身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意识并未形成。另一方面,村民是推进传统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优于农村”的错误观念却让村民对自身文化不自信,逐渐失去传承与发展乡村文化的愿望和能力。
“供给内容模式化”指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刀切”现象。目前我国乡镇基本拥有图书馆和文化站,送电影、送戏曲、送图书、送文艺演出等文化下乡活动仍在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公共文化资源短缺问题,但由于不少地方政府以显性的、标准化方式推动文化供给,缺乏对农民需求和农村实际发展水平的调研,致使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缺乏吸引力,不少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出现少数人“包场”的现象,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也门庭冷落。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化”所导致的“相对过剩”问题正将乡村文化推向虚假繁荣。
二、以共享发展理念化解乡村文化振兴难题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包括“全面共享”“全民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四个方面。其中“全面共享”指人民共享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领域的建设成果。当下所探讨的乡村文化建设本身即践行“全面共享”的应有之义。而“全民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则为乡村文化建设中服务对象狭窄,建设主体被动和供给内容模式等问题的化解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
首先,以“全民共享”指引乡村文化建设面向城乡居民。“全民共享”表明发展成果由全体国民共同享有,不是少数人的“分享”。尤其面对城乡互补发展这一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必然时,乡村文化作为农民实践活动的产物在受其文化需求影响的同时,也受城市居民生产消费活动左右。乡村文化建设只有同时面向城乡居民,村民才能作为乡村传统文化活化的参与者,通过特色文化产业的培育,使自身在“腰包鼓”的同时“精神富”;市民也才能成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享有者,通过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绿道、步道等基础设施完善,以及高质量惠民文艺演出的增加提升自身休闲旅游质量。
其次,以“共建共享”保障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地位的确立。“共享”以汇聚民智民力,实现人人参与“建设”为前提。因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除需发挥各级政府、科研院所、盈利和非盈利文化机构等力量外,每位村民也应表现出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当前村民在文化建设中的被动局面,需通过畅通交流渠道,普及思想文化教育,培育乡村文艺工作者队伍等方式,使村民意见得到尊重,主体意识得以提升,文化自信逐渐形成,从而确立自身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村民作为乡村文化“共建”力量的重要作用。
最后,以“渐进共享”引导乡村文化建设标准遵从客观规律。“渐进共享”的目的是“共享”,但其强调政策制定应立足现实情况,客观评价共享发展过程中的阶段特征。当前文化供给的“模式化”正是忽视了不同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样态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以及在网络、手机普及下村民的文化需求变化的实际情况而造成的。因此,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要破除“统一配置即共享共荣”的思维定式。在“补短板”的基础上,不同地区应尊重村民不同的文化需求,合理制定文化经费投入预算,通过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性,从而有节奏的向“一村一品”发展目标迈进。
三、三向度构建乡村共享文化生态
共享发展理念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构建乡村共享文化生态也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针对当前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问题,构建乡村共享文化生态应尊重人民需求、人民力量和人民发展水平,从“目标”“方法”“依据”三个向度同时展开。
其一,以满足城乡居民文化需求为目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全民共享”理念的实现需在满足城乡居民文化需求基础上完成两步走。向城乡居民提供有效的文化产品是共享乡村文化资源的第一步;寻求城乡居民文化需求的共同点是实现两者共享乡村文化资源的第二步。因此,构建乡村共享文化生态需在尊重城乡居民文化需求差异之下,以乡土文化为根基,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活化优秀传统文化,为开发品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文化动源,与此同时,立足于农村生活,在公共文化体系完善过程中,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文化设施、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和经过“两创”发展的经典文化资源。即通过发挥乡村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度互促发展的优势,为城乡居民提供能够“共享”的文化生态。
其二,以多方互联互促为方法。以“共享共建”理念引领乡村文化振兴,需认清“共建”各方不是追寻不同目标的松散集合,而是以实现城乡共荣为共同目标而形成的相互助力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多方互联互促的乡村文化建设方法,一方面,使各科研院所、文化机构在各级政府的统筹安排下,不断推进资源共享,展开跨领域深度合作,旨在通过向村民提供符合其发展需求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激发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具备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和能力的村民将成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践行者,从而为推动乡村文化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根本动力。可以说,文化共建本身就是文化“共享”的过程,共建各方的参与程度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了“共享”能否持续。
其三,以村民文化发展水平为依据。落实“渐进共享”的理念,需以村民文化发展水平为依据,纠偏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一刀切”问题。一方面,通过精准定位在城乡一体化和乡村网络化推进过程中,不同地域村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差异,在文化供给内容和方式上提供不断更新的“订单式”的精神文化产品;另一方面,结合不同乡村的文化特色创造能反映村民生活的,能够被当地村民理解和接受的文化作品,从而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以此,有区别、分步骤的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整体发展,为向更高水平的“共享”提供坚实基础。
(作者为2024年新澳彩全年资料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
链接地址:http://dangjian.com/djw2016sy/djw2016xxll/202004/t20200413_5525101.shtml